Uwants TV消閒生活手機討論遊戲地帶影視娛樂校園生活數碼科技寵物樂園學術文化體育世界購物廣場時事投資貼圖影片上班一族美容纖體戀愛婚姻汽車討論站務管理
發帖
註冊 登入/註冊
追帖 打印

(轉載)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44】,用佛法化解身邊的孽緣,大安法師,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妙蓮老和尚,阿修羅道之苦講解, 廣超法師



(轉載)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44】,用佛法化解身邊的孽緣,大安法師,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妙蓮老和尚,阿修羅道之苦講解, 廣超法師

[隱藏]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44】




431、為什麼念佛一定要有定課?

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

印祖皈依弟子趙茂林至蘇州報國寺叩關求見大師。大師詢問皈依一兩年中“信願堅定如何”,“念佛功課定否”。並隨即開示說:“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還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印光法師年譜》278頁——天地出版社)

432、極閒、極忙和半閒半忙三種功課怎麼安排?默念功德一樣嗎?

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極閒、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閒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贊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將畢,歸位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禮若干拜佛外,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回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忏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極閒、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閒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復陳錫周居士書)

433、既不用擺脫資生事業,又能死心塌地信願念佛,該如何安排?

念佛一法,極易修持,並不用擺脫資生事業。朝暮隨各人工夫,立一功課。此外則一切時一切處,均可常念。或聲或默,各取其便。又須攝耳谛聽,久而久之,心自為一。

觀來書知宿有慧根。然只期做大通家,未能死心塌地,實行了生死之要事也。信真願真,何以念佛不肯常念乎?念佛一法,極易修持,並不用擺脫資生事業。朝暮隨各人工夫,立一功課。此外則一切時一切處,均可常念。或聲或默,各取其便。又須攝耳谛聽(此法妙極。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聽則心歸一處,名為淨念),久而久之,心自為一。今只以少時之念而欲無妄念,何可得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86頁復杜蔭南書)

434、在公門(軍隊)裡如何修行?公職人員如何念佛?

公門人修行當須盡己職分,以除暴安良保護人民為志。再加以誦持經咒,信願念佛,則必蒙佛天護佑。無事則軍威遠鎮,有事則承佛天力,克制敵軍,則是護國將軍,救世菩薩矣。

完全不必在形跡上論。心地裡,豈不能常憶念佛耶?如汝憶母,誰不許汝心中常憶母耶?

所言公門修行,不專指誦經持咒念佛而已。必須盡己職分,除暴安良,並所統之士卒,一一皆以除暴安良保護人民為志,則地方受福,而主將士卒同於冥冥中消除業障,增長福壽矣。若不以此事,以懇切至誠心誡勖士卒,則兵所到處,地方受淫掠之慘,殆有不堪言者,況甚至又有毀燒屋廬,殺人示威者乎。居士果能如此,以至誠心令士卒將地方人民作自己家人想,不使彼受無謂之逼抑苦惱,則其功德大矣。能如是,再加以誦持經咒,信願念佛,則必蒙佛天護佑。無事則軍威遠鎮,有事則承佛天力,克制敵軍,則是護國將軍,救世菩薩矣。

汝既在公辦事,形跡上,不必示現修持,心地裡,豈不能常憶念耶?如汝憶母,誰不許汝心中常憶母耶?汝作此等各妨礙說,完全是在形跡上論,非在心地上論也。現今時局如此危岌,若再不肯心中默念佛,將來之事,究不知其如何解決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8頁 復王心禅居士書)

435、平時修持功課應該怎樣確定?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禅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隨自意立。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愈簡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門日誦》而念。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知此義,再按林員之身分而定,庶可適宜。(《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75頁 復陳慧新居士書)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禅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隨自意立。如早晚專念《彌陀經》、《往生咒》、念佛,或早則專念《大悲咒》、念佛,晚則念《彌陀經》、《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剛經》者亦可。然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3頁 復周智茂居士書)


[ 本帖最後由 公園加加速裙 於 2024-9-6 09:09 PM 編輯 ]

回覆 引用 TOP

436、共修與自修念佛的儀軌有什麼不同?

共修,當依日誦中念佛起止儀,庶可通途無礙,彼此適宜。自修,雖可隨人自立,然其念誦次第,不可錯亂。

所雲念佛儀軌,須分同眾、獨修兩種。若同眾修,當依日誦中念佛起止儀,庶可通途無礙,彼此適宜。至於獨修,雖可隨人自立,然其念誦次第,不可錯亂。所雲放下身心,閉目凝神,念淨法界、護身咒,及默想《贊佛偈》,禮佛及三菩薩畢。若誦經,則誦《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然後朗念《贊佛偈》畢,即接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即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宜圍繞念,或數百聲或一千聲。末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三菩薩,然後念《發願文》,文畢念三自歸。是為一期起止。若欲多誦經,多持咒者,當另立一誦經時。若一時並行,當先誦經,次誦咒,次贊佛念佛,次發願三歸,此決定不易之次序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10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437、什麼時候宜默念?什麼時候宜出聲念?

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淨念,何啻天淵。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淨念,何啻天淵。(《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12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438、閉關專修淨業的功課如何做?

閉關專修淨業,當以念佛為正行。早課晚課仍照叢林規矩。此外念佛宜從朝至暮,行住坐臥常念。

閉關專修淨業,當以念佛為正行。早課仍照常念《楞嚴》、《大悲》、《十小咒》。如《楞嚴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極,再背念。晚課《彌陀經》,《大忏悔》,《蒙山》,亦須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從朝至暮,行住坐臥常念。又立一規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彌陀佛若干拜,再拜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三拜。)念佛或一千聲,或多或少,念畢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後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課。初夜念《蒙山》,後念佛若干聲,拜若干拜,發願回向,三皈依後,心中默念佛號養息。臥時只許心中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傷氣,久則成病。雖是睡覺,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想興寺廟。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為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入關儀式,亦無定章,總以至誠恭敬為主。要在先日禮佛,陳己志願。當日大殿禮佛,至關房令護關人鎖門。門上只貼“不慧明心,發心閉關,專修淨業,普為自他,忏除宿咎,增長善根。”作兩行寫於一紙上,貼於門正中上節。不必學不洞事的人,用三叉封皮寫封條,俗鄙之極。日期自擇,亦不可請人封關。此種都是擺空架子,光極不以為然。(《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23頁 復明心師書)

439、怎樣繞佛?

繞佛乃表示隨順佛意。繞佛不能圍佛繞,但在佛前圍繞,亦與圍佛繞同。又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

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圍繞之法,西域最重,與禮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隨順於佛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92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

繞佛不能圍佛繞,但在佛前圍繞,亦與圍佛繞同。(《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61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五)

念佛之法,當先立念偈後念名號,第二聲即行圍繞。或地方寬則作圓繞,地方窄作直繞。圓繞則從東至南,至西,至北而行。直繞則壁直走向前,又壁直回頭。然亦須依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之規矩以回身,切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此名逆行有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66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六)

440、念佛方法為什麼不可執定一法?

在家人念佛,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剛、或默,坐立繞跪,皆無不可。若常途通行,宜先繞,次坐,次跪。繞跪皆覺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繞念,或立念。昏沉去,當復坐念。宜按鐘,不宜掐珠,以掐珠難養心故。

念佛之法,何可執定。古人立法,如藥肆中俱備藥品。吾人用法,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剛、或默,俱無不可。昏沉,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亦然。若常大聲,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極強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熱則去衣,冷則加衣,何得於念佛了生死一法,死執一定,不取適宜,是尚得謂之知法乎?又有提倡掐珠記數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則一句一掐,不輕放過,則心易歸一。弊,則靜坐時掐,必致心難安定,久則成病。又人之精神,有種種不一,何可執一法,而不知調停從事乎?凡同眾修持,須按大家之精神另定。個人修持,亦須按自己之精神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極之後,不是退惰,便是生病。量己力為,則有益無損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1頁 復念西大師書)

在家人不隨眾,各人念佛,坐立繞跪,皆無不可。但不可執定一法,若執定,則人易勞而心或難得相應。當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則有益矣。若常途通行,宜先繞,次坐,次跪。繞跪皆覺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繞念,或立念。昏沉去,當復坐念。宜按鐘,不宜掐珠,以掐珠難養心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82頁 復陳慧超居士書)

回覆 引用 TOP


世間的恩恩怨怨:我這樣用佛法化解身邊的孽緣




本地風俗,正月初五這一天,要剁肉餡、包餃子,謂曰:“剁小人”。

“小人”, 即指與自己曾有過結、曾有怨仇的人。民間盛傳,在正月初五這一天把“小人”剁了,包在餃子裡下鍋煮,可以避免一年中“犯小人”。因此,在這一天煮的餃子,還不能煮破了,生怕“小人”因此跑出來,繼續與自己作對……

於是,盡管現代的科學技術和方便的速凍食品已經很發達,餃餡已不用再手工去剁、餃子也可以到超市買到速凍的成品,但是,到了正月初五這一天,卻依然可以聽到家家傳出砧板的叮當聲,“小人”卻依然還是人人都要親手剁上兩刀的。

沒學佛以前,我很膽怯煮初五的餃子,怕一個不小心,把餃子煮破了,遭到長輩的責怪;學佛以後,我又很畏懼煮初五的餃子,怕這愚癡的民俗,污染了自己剛剛找回的一點點慈悲,怕自己在貪婪、嗔恨、愚癡中又造下種種無法挽回的惡業。

因此,嫁到夫家20多年來,婆母一直不讓我煮初五的餃子,不是體恤我的修行,而是顧慮我的“技術”,怕我把餃子煮破了,放跑了“小人”……呵呵~~~

殊不知,“小人”也好,“怨仇”也罷,那都是既往劫中自己的造作所形成的業因,如影隨形,遇緣而顯的果報,“剁”是剁不走的,非但“剁”不走,反而會因這刀下的殘忍和心中的嗔念,更增孽緣,造作下新的怨憤與仇恨!

化解冤仇,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依佛的教誨,首先化解自己心中的貪、嗔、癡三毒,當我們自心的嗔恨降伏時,世間的恩怨方不復糾纏。如果遇到違緣,不懂得降伏自心,而是怨天怨地怨人,以嗔對嗔、以怨對怨、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則必定事與願違,只能繼續結怨,繼續惡化自己的人際關系和周圍境遇,絕無改善的可能!

我是從不“剁小人”的,卻用佛法化解過身邊的孽緣——

沒學佛以前,我曾在一所學校工作過10余年,無論是站講台,還是做文秘,上下的關系始終是很融洽的,可謂“一帆風順”,從來不懂得“小人”是為何物,因此,也不會想到去“剁小人”。

學佛以後,調入了現在的機關工作,便開始遭遇到了違緣,我想,這大概是我佛的慈悲,給我示現體驗和精進“六度”的機緣吧?——感恩佛法。


調入機關以後,我曾經歷兩任科長、九任局長的領導,前八任局長,始終對我的工作是予以信任和肯定的,唯現任的局長和兩任科長,似乎宿世的孽緣很深、很重。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無論我怎樣去努力,都無法化解他們對我的猜忌、仇視、漫罵、刁難、诋毀甚至誣陷,幾乎到了置於死地而後快的地步。

面對這種窘境,我並沒有嗔對嗔、以怨對怨、以血還血、以牙還牙,而是清醒地認識到,這是自己既往的罪業所顯現的果報,是隨緣了緣的大好機緣。

因此,在每天的功課中,必行忏悔,忏悔自己的罪業,並回向給他們以及法界的眾生;

同時,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善待他們,以微笑迎接他們的漫罵、以贊揚回應他們的诋毀、以隱忍承受他們的刁難與誣陷。

我始終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就在去年的春節前,還被局長痛罵得“狗頭噴血”的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春節剛過,上班後不久,就被局長叫去談話,給我提升了職務。

諸位不要以為,這是由於我在春節期間做什麼不光彩的“運作”,恰恰相反,因為那年的春節前,我的母親去世了,按照我們本地的風俗,居喪的當年,是不允許給任何人拜年的,更不允許進人家串門,以免把晦氣帶給人家。因此,去年的春節,我甚至沒有給局長打一個拜年的電話。

——我相信,這是我佛的慈悲,這是佛法的不思議,令我消除了業障、化解了冤孽。

下面,是當時局長與我談話時的片段:

局長:這些年來,對你產生偏見和誤解的原因,一是“小人”的讒言,當然,這來自那兩任科長;二是因為你從來不向我談及那兩任科長和前幾任局長的是非,反而總是贊揚他們,因此,給我的感覺,你是一個虛偽的人,不肯與我“交心”,我無法容忍屬下與我“離心離德”……

我說:不說人過,常思己過,這是我做人的一貫原則,不僅是對前任領導如此,也不僅是對您如此,對您的後任、再後任,我都會一貫如此……

局長: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通過這幾年的相處,我現在明白了,你不是虛偽,而是真真切切的表裡如一。你不說人是非,是因為你心裡根本沒有是非,天大的事情,到了你那裡,都會像水蒸氣一樣,揮發得無影無蹤。比如以前,我經常罵你,無論罵得多難聽,你都跟沒事人一樣,依然說笑如常。

我玩笑地說:我這人沒心沒肺,過去的事情,從來記不住,不怕您笑話,我經常是跟老公打完架,還在自己哭天抹淚呢,就已經想不起來是因為什麼打架的了。

……
……

說這些,絕無意標榜自己。孽緣隨身,實在是一件慚愧以極的事情,沒什麼好標榜的;六度萬行,實在是一個佛子所必須的行持,既然還沒有做到圓滿無礙,更是應生大慚愧,又有何顏面去標榜?!我只是想通過一己的經歷和體會,說說世間的恩恩怨怨,要靠降伏自心去化解,而不是懷嗔恨、動刀棒……

正月初五“剁小人”——這一陋習,是當改它一改了!不如去放生、布施,那才是真正地化解冤孽的上善途徑!

南無阿彌陀佛!




回覆 引用 TOP

大安法師:驚天秘密!死時有妙法可將財富帶往後世




   
按:很多人在命終的時候都想把今生擁有的一切帶到後世去享受,於是,帝王將相便用財寶、隨從、宮女等等來陪葬,但是,我們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毫無意義,完完全全只是一個妄想,正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然而,正是這句話,藏著一個驚天的秘密,讓我們的的確確可把財富帶到後世去享用……

死後如何才能把你的財富帶走

作者:大安法師

問: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請問一位富翁能不能帶他的全部財產回去?末學有問過很多人,他們說不能帶回去,但是末學覺得能帶回去,又能帶回來。

答:你的“覺得”也有一定道理,他是可以帶回去。但是他怎麼帶回去呢?在生前把他所有的財富全都布施掉,他就能夠帶回去。如果他不能布施,他是帶不回去的,他就是一生忙忙碌碌“為他人做嫁衣裳”——去提供別人用。

自己能帶什麼?帶他在這個世間爭取財富的業力——唯有業隨身。所以真正一個富翁有智慧的話,他趕緊要布施,就好像這間屋子已經燃起了大火,他趕緊要把屋子裡面財產運出來,運到安全的地方。雖然他的屋子被燒了,但他運出的這個財富還能夠重新建房子,還能夠重新享用。布施跟這個道理一樣,趁著這個無常的大火還沒有讓你死亡之前,趕緊去布施。這個布施就等於把這個財產從燒起的屋子裡面搬到空曠的地方,等到燒完了,你下一輩子能夠用——你搬到空曠的地方重新蓋房子,還是你的東西。明白這個道理吧?

所以大家一定要行布施。佛為什麼不斷地講要布施布施布施?就是要把我們貪吝的心,把它對治下去。這個西方人他都——有個西方政治家都說:“如果一個富人臨死的時候,還留下很多的財富,這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趕緊布施!  

摘自《佛說阿彌陀佛經》第五講   

2008年11月8日大安法師講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回覆 引用 TOP

[隱藏]
現世能得富貴的經咒—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後面有白話文)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憍睒彌國建吒迦林。與大苾刍眾五百人俱。又與諸多大菩薩摩诃薩俱。時憍睒彌國中有一長者名曰妙月。諸根寂靜。心意寂靜。多有男女。及多童僕。淨信成就。往詣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卻住一面。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欲問如來應正等覺。少有所疑。惟願大慈悲垂愍聽許。爾時世尊告長者言。恣汝意問。當為汝說。令汝心喜。時彼長者聞是語已。歡喜踴躍。
  世尊!雲何善男子善女諸貧匮者可得富饒。諸有疾病可得除愈。
爾時世尊告妙月長者言。何緣作如是問。
   時彼長者重白佛言。世尊。我等在家多諸眷屬。資財乏少。難可支濟又多疾病。惟願世尊開示法要。當令貧者永離貧窘。倉庫財寶皆悉盈滿。存濟家中妻子男女眷屬。有來求者必生歡喜。為大施主。使諸倉庫金銀珍寶如意摩尼。金剛諸珍。商佉室羅。赤珠瑪瑙金寶之類。豐饒無有盡竭周給親屬。廣修惠施。饒益有情。
   爾時世尊告妙月長者言。善男子。我於過去阿僧只劫前。遇佛世尊名持金剛海音如來應正遍知。從彼如來受得此雨寶陀羅尼。受持讀誦。思惟計念。隨喜為他廣說流布。由此陀羅尼威德力故。若善男子。人與非人。藥叉。羅剎。畢隸多。畢捨遮。鸠盤拿。烏娑多羅迦。布單那。羯吒布單那等。起惡心者。不能為害。復有諸鬼。啖人脂髓。膿血涕唾。大小便利。欲來者。不能為障礙。
佛告妙月。若有善男子。心念手持。書寫。但聞名字。受持隨喜。廣為他敷演者。彼善男子善女人。長夜安穩。受諸快樂。為瑜珈資糧。安穩豐饒故。若有人欲受持此雨寶陀羅尼者。先應供養一切如來。一夜二夜三夜。專心誦持。愛敬。淨信三寶。諸天悉歡喜。即雨財寶榖米。為彼讀誦法師故。即說陀羅尼曰:『嗡。乏蘇。達列。娑哈。 』

   佛告妙月長者。此名雨寶陀羅尼。以此陀羅尼威力。病患饑儉疾疫業障。悉皆消滅。若男子善女人先應供養一切如來。於一日一夜無間斷誦持此陀羅尼。其家即雨寶如大人量。一切災禍悉皆銷滅。是故善男子。當受持此雨寶陀羅尼。廣為他人分別演說。善哉。世尊。妙月長者聞佛所說。歡喜踴躍。我今從佛受此雨寶陀羅尼。受持讀誦。廣為他人分別解說。爾時妙月長者受佛教已。右繞世尊百千匝已。合掌恭敬。頭面禮足。歡喜而去。

   爾時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往妙月長者家。看彼長者諸庫藏中種種財榖。諸珍寶物。及諸資具。今悉盈滿。爾時具壽阿難陀受佛已。往詣憍睒彌大城妙月長者家中。入已。見諸庫藏中。財寶悉皆盈滿。見此事已。心大歡喜。踴躍而還。爾時具壽阿難陀怪未曾有。心什歡喜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妙月長者家中庫藏盈滿諸珍。

    佛言。善男子。妙月長者淨信於我。受持此雨寶陀羅尼。為一切有情宣說。是故阿難。受持此陀羅尼。廣為人說。我以佛眼觀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於此受持雨寶陀羅尼者。不能作其障難。何以故。如來不異語故。此真言句不可壞故。此陀羅尼無善根有情。耳尚不聞何況得書寫受持讀誦。何以故。一切如來真語宣說。一切如來隨喜。一切如來稱贊。一切如來顯揚。一切如來種植。阿難陀白佛言。善哉世尊。

以妙伽陀而說頌曰:

諸佛不思議 佛法亦復然 淨信不思議果報亦復然
寂慧一切智 法王不思議 已到勝彼岸 稽首佛勇猛

   爾時具壽阿難陀聞佛說此雨寶陀羅尼經。踴躍歡喜白佛言。世尊!今此法要。當何名此經。我等今者雲何奉持。佛告阿難陀。此經名妙月長者所問。汝當受持。亦名能獲一切財寶伏藏。亦名一切如來稱贊雨寶陀羅尼教。汝當受持。時薄伽梵說此經已。無量苾刍。及諸菩薩。並諸天人阿蘇羅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雨寶陀羅尼經雲。若有善男子。書寫受持諸快樂。安穩豐饒。
◎聖持世陀羅尼經雲。若有人素食梵行。斷食酒肉。日夜恆誦。獲大富貴。
又雲若人誦持。應先淨心誦八百遍。此陀羅尼。日三時誦。所願必應。菩薩加佑。
注﹕與佛說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皆為佛說持世陀羅尼經之異譯

淺釋白話譯解:

在兩千五百年以前佛陀>住世的年代,當時佛陀住在憍睒彌國郊外的一個精捨裡,給五百個出家人還有很多大菩薩等眾聚起講經說法。那時候,在憍睒彌國的國家,有一位長者叫妙月菩薩;這位妙月長者,事實上自己已經修得六根清靜了,叫諸根清靜,不會起心動念了。而且心意寂靜,沒有愛染心,沒有嗔恨心,而且非常富貴,家庭兒女滿堂。莊園很大,有很多男女僕人,家業昌隆又圓滿。這位妙月長者不但有福報,而且對三寶,對戒律>有清靜虔誠深信的願力和信心,他已經證空性很有成就是初地菩薩了,那個時候妙月菩薩到佛陀住的精捨,五體投地,頂禮佛陀,然後又圍繞著佛陀右繞了百千匝(提示大家:今後看見佛像>和塔都要繞啊,繞的遍數越多功德越大)

回覆 引用 TOP

  妙月長者繞完佛之後,站在旁邊合掌恭敬;又問佛說:世尊啊,請問如來應供正等覺,佛是大智慧者,如真理而來。應該受一切眾生供養,佛是了知一切正等正覺的獨一無二的聖人,我從接觸佛法修行以來,對佛陀所有的一切聖教法要絕對沒有疑惑,非常深信。今天請慈悲的佛陀哀愍我,今有幾個問題請佛陀給我開示好嗎?此時,世尊聽了妙月長者的話:好!來吧!你隨便問吧!我一定為你解說,叫你歡喜。這時,妙月長者聽佛陀這樣說非常高興!他說:世尊啊,為什麼在這個世間有一些好人,像善男子善女人還有那些貧困無助的人群怎麼才能叫他們脫離貧困得到富貴變成有錢人呢?還有那麼多身患疾病痛苦的人,怎麼才能叫他們沒有疾病呢?當時,世尊聽了妙月長者的話,就試問長者說:你是個有錢人,身體又健康,怎麼會這樣問呢?這時妙月長者重新又跟佛陀說:世尊啊,我雖然很有錢,但是我周圍有很多親屬朋友沒有錢,而且又貧困又得不到別人的幫助,有很多朋友親屬又有疾病非常貧困無助,非常的可憐。所以今天請求世尊廣開法要開示怎樣修行才能叫這些貧窮苦難又多疾病的眾生,永遠離開貧窮和疾病的痛苦呢?能讓他們家的倉庫五谷豐登滿滿的,金銀財寶都多多的。而且呢,不但可以生存,還可以幫助別人,希望他們家的太太兒女們乃至親戚朋友僕人男女眷屬,只要有來求者,需要布施的都有錢,令他們滿足歡喜,並且也希望他們永遠脫離貧苦能夠做大施主,使他們的倉庫裡面金銀財寶各種摩尼各種金剛諸珍商佉室羅好的寶石,石頭珍珠瑪瑙金條等等。諸多奇物應有盡有,豐富非常多用也用不完,再布施給貧窮的六親眷屬及一切有緣無助的人群,廣修大布施來利益有情啊。(日月如梭,直至今日,發菩提心的妙月菩薩,事實上是在給末法時期的眾生祈請一個方便法門。是為未來的一切受苦大眾解脫如何離開貧窮如何變得有錢,如何解脫疾病無助的法門啊)那個時候。世尊告訴妙月長者說:善男子我在過去無量劫以前遇到世上最尊敬的最珍貴的佛陀,佛名為持金剛海音如來,應供正遍知,正等正覺,那時,我從持金剛海音如來這兒,得到受持的雨寶陀羅尼咒叫雨寶咒,當時我自己受持讀誦,思維經常想著如何也能夠利益眾生,而且隨喜眾生,願所有的眾生也能夠得到財寶,得到富貴無病,脫離貧困,願大眾得到雨寶陀羅尼經咒後互相宣傳,廣泛流布,因為這個經咒的功德力無比殊勝。能令眾生長壽無病消災免難,脫離貧窮得大富貴,能令善男子善女人不會被任何人乃至鬼神干擾,乃至有形無形,制造病的藥叉;吃人肉的羅剎;擾亂別人的布多畢隸多,乃至鬼王鸠槃拏,乃至各種魑魅魍魉,傷害眾生的各種鬼道叫布單那,和一切害人起惡心的邪魔外道,食人血的妖魔鬼怪皆不能傷害持雨寶陀羅尼咒的人。此時世尊又告訴妙月長者: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至誠心,清靜心來念,乃至自己拿手來抄寫經典,乃至各位聽到佛說雨寶陀羅尼經咒這個經的名字,乃至聽到了持金剛海音如來的名字能讀誦受持,隨喜贊歎流通翻印甚至把它翻譯成白話為他人廣為流傳;演說,功德甚大。因此,所有善男子從得到這部經開始,因精誠心感應,能夠得到日夜安穩快樂衣食無缺,財寶增益,生活豐饒。疾病遠離,為瑜伽資糧,得無量財富。如果有人發心誦持佛說雨寶陀羅尼經,首先要清靜,供養一切如來(香花,燈,塗,果,上好食品)放在佛前,要虔誠恭敬,供養三寶念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供養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一切諸天護法善神,祈請佛力加持,若一日,二日,三日(三天三夜)一心無雜念,發虔誠心,發大慈悲救渡之心,誦持經咒,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有緣眾生,功德無量,能消無邊罪障,能得無量福德,所有資糧無有窮盡。此時,一切諸天等一切聖賢諸神非常高興,馬上就像下雨一樣把財寶和世間人吃的谷米寶貝來供養這位受持者,乃至讀經的法師,就像下雨一樣把財寶谷米寶貝下到家裡來,下到倉庫裡來。

回覆 引用 TOP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心種菩提,目無塵埃



作者:闫少偉

2009年3月份,我兒子感冒發燒,在本地醫院,醫生給兒子輸了很多激素。第三天,兒子突然頭疼得厲害,一疼就哇哇大哭,嘴都咬得出了血。醫生還說是顱內感染什麼的,腦電圖又正常。孩子疼得死去活來,只有打甘露醇,孩子才能睡一會兒,不哭鬧。然後停一段時間就又突然疼起來,又打著滾哭,疼得牙咬得滿嘴都是血!從沒有見過孩子這種慘狀。

問醫生,醫生還說感冒就是頭疼,很正常!真是庸醫誤人啊。

當天晚上,我立馬把孩子轉到省人民醫院,孩子的主治醫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大夫。也是兒科的領導,但是老大夫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他也懷疑是顱內感染。

孩子又突然疼起來,我驚慌失措地去找主治大夫,給他描述兒子的一系列症狀,希望他趕快救救孩子,這位主治大夫讓我去做個核磁共振,看看大腦。然後旁邊有一位醫生也聽到我的描述了,這位醫生就是小兒神經內科的任純明大夫,我們的恩人!

等我回到病房,抱著哭得撕心裂肺的兒子去做核磁共振的時候,那位任大夫過來了,他不是我們的主治醫生,不負責我們的病床,沒有接過我孩子的診。他冒著得罪同行和領導的風險,主動找到我的病房,偷偷遞給我一張紙條,悄悄地說:“快去眼科做個檢查!”

紙條上寫著:“查眼底,查眼壓。”

孩子眼底正常,眼壓一查,是正常的好幾倍。眼科醫生問了我們的用藥情況,立馬判斷為激素性青光眼。說趕快用降眼壓的藥,眼壓這麼高,孩子隨時都會失明。好像是八十塊錢的眼藥水,兩眼各滴一滴後,孩子立馬就不哭了,立馬就不疼了!

我們常說醫者父母心,任大夫若不是有一顆仁慈之心,有一種高尚的責任感,他完全可以不管,他可以不問,反正我們又不是他的病號,和他沒有關系。但是他管了,問了,提示了,一張紙條,一句話,救了我孩子的眼睛,也救了孩子的一生。我太感謝他了!

我們出院的時候,想找他感謝,但大夫們正在開會,不便打擾。任大夫也在,我抱起兒子,舉高他,對兒子說:“你看!那位坐在空調旁邊的人,就是你的恩人,你要永遠記住,是他救了你的眼睛!”

兩年之後,我碰巧到醫院辦事,一問任大夫晚上值班,我買了幾百塊錢的禮品卡想送給他,不然我們全家人提起這件事都心中不安,覺得沒有報答恩人,心中有愧!

沒有想到他很生氣,堅決不要,說他不會收病人的東西,不要誤會他,只要病人家長滿意,他比啥都高興。

最後這水果卡人家水果店只退給了半價,沒有辦法,他就是不要,送不出去!

不過我想好了,我要找一個書法好的人,寫一幅豎軸給他,全當錦旗了,我外公一手好書法,可惜去世了。我要永遠教育兒子,讓他記著有一位好人,在關鍵時候救了他的眼睛,挽救了我們一家人的幸福!

今年“五一”節,我終於了卻了我的心願,我找了一位省書法協會的人,寫了個豎軸“心種菩提,目無塵埃”。寫完之後,我帶兒子去了趟省醫院,掛了他的號,最後一個號,然後過去非常感謝地把豎軸交給了他,還附帶一封感謝信。他也非常高興。剛好他的一位同事找他問事,也看到了這一幕,也是對他一臉的佩服。好人大家都敬重啊。

任純明大夫,我們感謝你!祝你好人有好報!

點評:

在這個醫患關系時不時爆出問題的時代,這個故事,讓人備感溫暖。從這位任大夫身上,也讓人看到了傳說中的“醫者父母心”。

對這份幫助,這位患者家屬一直感恩戴德,多年念念不忘。我用任純明的名字在網上搜了一下,還看到在院方醫生評價留言中,這位家屬幾年後對任大夫的高度贊歎。換個角度看,正是有這份懂得感恩的心,關鍵時刻才會感召這種善緣。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天地萬物都會處處成全。

*********************

一路走來,生活中一幕幕的悲喜劇,在身邊不斷登場與落幕、上妝與卸妝,人生的無常總令人慨歎不已。細細思量,每一個故事中都有一根若隱若現牽引命運的線,在纏纏繞繞。

一篇篇打開,人間悲歡,紅塵漫卷。在一個個的小故事中,聽那心上的蓮花緩緩綻放。

回覆 引用 TOP

妙蓮老和尚:如何種福慧、如何修相好?



我們身為住持佛法的出家人,要如何培養自己的福慧、如何修相好呢?來山出家為什麼要經過一、二、三年才圓頂?就是希望你把世俗人的相、世俗人的行動轉過來,更重要的,世俗人的習氣要轉。否則你身披袈裟又怎樣?俗氣不除清,著袈裟亦不像出家人!拿個龍袍給你穿也不像個大皇帝,坐在龍椅上也受不了萬民的三跪九叩首。

       佛陀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福慧具足、相好莊嚴要度人就容易了。佛陀在世時,他用不著說法,只是威儀齊整、動止安詳地那麼走一趟,那種相好就把眾生攝住了!未說法就攝受人了,再一開口誰不聽從?而且佛陀說法具有八種微妙之音呢!你看西方極樂世界還有迦陵頻伽說法之音啊!所以說話言辭要清爽、柔和,相好、音聲都重要;你這些沒有,就算當了大法師,好像白玉中有了瑕疵,這就不圓滿了,所以我們該好好地培養自己啊!

    那如何種福慧、如何修相好?就是好事要隨喜,千萬不要生嫉妒心,更不要在雞蛋裡挑骨頭。有的人好事不但不能隨喜,還要挑人家的毛病,那怎麼會有福慧?相又怎麼會好?別人有毛病,你發一個慈悲心指點他、幫忙他,不要躲在背後說是非,把佛事破壞,於自己有什麼好處?  

    如果你是非分明,有正義感,那很好,請你就以正義之心來令大家互相協助。你以正義來勉勵人家,人家也不會對你起反感;你反而帶一個嫉妒人的心情,好像要找人的麻煩,那人家怎麼接受你?做人要做好、做事要做好,這樣才能培養福慧,切忌嫉妒人家好事,損自己福報!

    相好又是怎麼種的?出家人是不幫人看相算命,這都是邪命。雖不談相,但不是就沒有相喔!如果沒有相,佛陀為什麼還要百劫種相好?世間人都知道相隨運轉、運由心生;一個人相雖好,可是起了壞心,相就轉壞了;反過來講,相雖不好,但發善心、做了陰德事,相就轉好了。

    好相是操在我們自己,心好,相就轉好;現前只要你心裡一歡喜,面孔馬上有笑容,你的相多麼好看!馬上不高興、心裡瞋恨,臉拉下來,那樣子好像同人家有多大的仇恨!這相貌你想想!多麼令人厭惡!不要說人看了會怕,連鳥雀看了都嚇得飛掉了!鬼看了也怕!人一動瞋恨,血液中就有毒,這樣身體怎麼會好?不必轉世,這一世你的相就壞了!何必自己傷害自己?何苦要做自己的敵人!

    有的人相本來是好,怎麼搞壞了?心壞了嘛!大家注意聽!為什麼相會不好?嫉妒心、障礙人家好事;這是自己虧心的地方,沒有了營養分,相貌怎麼會好?心裡要保持和善,不要有無明、貢高,嫉妒他人為佛教發心辦事!

    自己無福無慧都可憐死了、慚愧都來不及了,為什麼還要無明、貢高?業習就這樣重嗎?人家好你隨喜贊歎、協助,首先自己的心情就安樂自在了嘛!無故地嫉妒、瞋恚,你嫉妒他,他就壞了嗎?不是喔!那是你自己苦惱啊!菩薩們!修心先要修“行”-行為端正保養善心。

    如果你前生少福少慧、惡業障深重,當然今世相就不好,但修行可以補相,修行能使顏色好、氣色好。你就算相好,還要氣色好喔!氣色不好,這個相好還是不圓滿。

    修心補相,心一有正思惟,就有正行改惡修善,相就會好;好像植物得到了肥料,怎麼不一天天高大、開花結果?肥料若不充足,就是開了花,花掉下來;結了果,果也是掉下來-瘦瘦黃黃的果不成熟就掉下來,即使成熟了也沒人吃,果子不甜啊!惡業障也是如此!

    一理通萬事,要莊嚴相好,還須修忍辱波羅蜜。忍者無瞋嘛!人平時不但無瞋還能歡喜,那面相多好看!你喜看怪人嗎?不喜歡!那你就要改革行為了。

    人生在世,笑臉常開能化解好多是非。俗語說:“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怎樣對你誤會、怒氣沖沖地想來打你,只要向他笑笑、陪個不是:“我錯啦!”那天大的事都能解決。“忍一句煙消雲散,退一步海闊天空”,佛弟子嘛!確實要信受奉行。尤其我們想要化度眾生,第一點不能同眾生結怨,你同他結怨就沒辦法化度他,多可惜?

    世間斗爭的事情都是大家沒有忍辱波羅蜜,以瞋報瞋,這不是解怨之道。忍一句,自己安樂,又免得對方造罪業。我們沒辦法令人家好,總不能令人家因我們而來造惡。這就是忍辱波羅蜜,自安樂,尤要令他人安樂。

    寒山問拾得:“有人來打我、罵我,怎麼辦呢?”“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你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你想沒煩惱嗎?想沒煩惱就要退讓。一有煩惱,道心、道業都受障礙,煩惱就是是非的根;常時這麼煩惱,心裡就有大病,那身體就弄壞了!

    忍辱得相好,慈悲是佛種;但是於此要注意啊!這是不能用凡情的,這一點我們自己要先做好才安樂自在!希望你們到了這裡,能修隨喜、慈悲、忍辱之法,每人都相好圓滿、得大自在!佛心是常自在,凡情常有煩惱,所以我們要轉凡情才能常恆自在。願諸大眾自求多福!

    經雲:“諸法得成於忍”,不忍則諸事難和合,我們為了成就一切眾生成佛道,故必要忍耐、謹慎奉行!



培福慧相好




附件

20120907204412359.jpg(56.72 KB)

2024-9-6 09:01 PM

20120907204412359.jpg

回覆 引用 TOP

六道輪回之阿修羅道之苦講解



本來,阿修羅道眾生的財富受用可與天人相媲美,可是由於往昔妒賢嫉能、好爭好斗的惡習業力所牽而感得阿修羅的身份。這些阿修羅道眾生嫉妒心極為粗重,就是在自己的范圍內,區域與區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也總是爭斗不息,格格不入,始終在戰火紛飛中過日子。

此等法義應結合實修而思維,座上具足觀察修、安住修、祈禱上師交替而實修。如果實修未分清座與座間,且不具足如是要點,則無法認識輪回痛苦之自性,自相續也無法生起從輪回痛苦中脫離之心。因此,應時時如理思維輪回痛苦而修心。如果修持四厭離心是上品的,那麼你就是一個上品的修行者;如果修持四厭離心是中品的,那麼你就是一個中品的修行者;如果修持四厭離心是下品的,你只能成為一個下品的修行者。

之前宣講地獄痛苦時,大家都認識到地獄是痛苦之自性,那麼餓鬼道有沒有痛苦呢?餓鬼道仍然痛苦;認識到餓鬼道痛苦以後,旁生道有沒有痛苦?旁生道仍然痛苦。很多人認識到三惡道是痛苦之自性,那麼三善道有沒有痛苦呢?三善道仍然具足痛苦。比如說講解到人道,仍然具足痛苦;那麼阿修羅道有沒有痛苦?今天所講解的阿修羅道仍然處於痛苦之中,無有安樂。阿修羅道具足何等痛苦?阿修羅道眾生處於爭強好勝的痛苦之中。

阿修羅暫時具足的財物和受用可以與天人媲美,相續中仍然具足有漏的善根。投生到阿修羅道之因是什麼?是由於往昔嫉妒和爭強好勝心。這些惡習串習至深,被業力牽引而感召阿修羅的所依身。投生到阿修羅道以後,嫉妒心和爭強好勝心非常粗重,他們在區域與區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爭斗不息。

思維此等法義之時,反觀自相續中有沒有投生到阿修羅道之因?如果具足此因,以後也會投生到阿修羅道而遭受如是痛苦。那麼該如何對治呢?應該忏悔,並具足戒心,並且應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心而對治。因此,應時時反觀自相續是否具有嫉妒心。

任何人很難做到相續中沒有嫉妒心,也很難斷盡嫉妒心,尤其漢族弟子相續中的嫉妒心非常熾盛。比如說我,在給別人宣講“不應該有嫉妒心,不應該對別人起嫉妒心。”但是因為人的習氣惡劣之故,雖然知道不應該有嫉妒心,但是如果沒有以正知正念攝持,未加改造的相續自然而然會生起嫉妒心。金剛舞法會六天的時間裡,我反觀自相續,時常出現“我怎麼辦啊?”的想法,時常處於悲傷之中。這是因為我發現自相續具有少許嫉妒心和競爭心,雖然未曾表露在身語之上,但是內心時常出現嫉妒和競爭之心。出現此等過患之時,我會感到悲哀和悲傷:“我現在具足投生阿修羅道之因,我該怎麼辦呢?”

雖然現今我具足投生阿修羅道之因——嫉妒心,但是還未具足投生之緣。如果因緣具足,一定會投生到阿修羅道,大家要反觀自己是否具足投生阿修羅道之因緣。並非是我修法修得好或者我已經修成法了,而是由於我善於偽裝、善於隱藏自己的過患之故,所以沒有在身語之上表現出來內心的嫉妒和競爭之心。

修持正法應該對治並斷除內心深處的貪嗔癡煩惱,否則只是在身語之中沒有暴露出來煩惱,這樣的修法無法替代修持正法。我相續具有嫉妒心,因羞恥之心而善於隱藏自己的過患,沒有把嫉妒心表現在身語之上。在座的大眾中有比我更差的修行者,為什麼說比我更差呢?你們相續中具有嫉妒心,卻不會偽裝自己是一個修行者,甚至都不會因羞恥而隱藏自己的嫉妒心。當你們相續中有嫉妒心之時,馬上用言語或者身體的姿態表露出來。因此首先要認識自相續中的嫉妒心,然後用心對治,這是最好的修行者;如果無法從內心對治嫉妒心,至少應在言語之中予以對治;如果言語之中無法對治嫉妒心,至少應該在身體的姿態中對治嫉妒心。

你們相續中以嫉妒心所造作的惡業有沒有過失或者罪障呢?一定是具有的。如果嫉妒心的惡業暴露在言語之中,這個過失更大;如果嫉妒心的惡業以身的姿態暴露,這個過失就更大了。身語意因嫉妒心所造作的惡業,皆為投生阿修羅道之因。雖然現今在座的大眾沒有投生到阿修羅道,但是現今所做的惡業有沒有具足投生阿修羅道的因和緣呢?

打坐中應反觀自相續,詳細思維此等法義,此稱之為觀察修,也稱之為修心。如是修心,自然而然能對治自相續的嫉妒心,否則無法認識和對治自相續的嫉妒心。作為一個修行者,應該認識並對治自己的嫉妒心。有些人自稱為修行者,認為“具足身要,排氣具足語要,睜大眼睛,好像身也不動或無念之中坐很長時間,這就是修行。”但是當遇到外境的惡緣之時,身語意都生起嫉妒心,這樣無法稱之為一個修行者。當外境惡緣起現之時,真正的修行者能認識到嫉妒心,並以正知正念壓制或對治自己的嫉妒心,以心調心而對治,最後也能用見解對治此嫉妒心。

對於一位初學者很難做到以見解對治自相續的嫉妒心,那麼該如何開始對治自己的嫉妒心呢?以心調伏自心,以正知正念來對治自己的嫉妒心;如果未能對治自己的身語意所起現的嫉妒心,以此惡業的果實最後會投生到阿修羅道。

阿修羅道眾生在區域和區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不分晝夜經常爭斗不息,也經常與天界眾生發生戰爭,被如是痛苦所縛。

他們看見高居上方的天人財富、受用盡善盡美,一切所需都是從如意樹上生出,實在是忍無可忍,更令他們怒火中燒的是,如意樹的樹根居然是長在自己的境內……在這種無法容忍的嫉妒心驅使下,非天將士身披盔甲、手持兵刃全副武裝前去與天人決一死戰。

與此同時,諸位天人從粗惡苑裡取出兵器乘著護地神象,天王帝釋騎在大象中間的頭上,三十二眷屬騎在大象的其余三十二個頭上,由不可思議的天兵天將圍繞,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威風凜凜,勢不可擋。雙方在浴血奮戰的過程中,天人的金剛、寶輪、短矛、鐵弩等好似雨點般降下,他們依靠自身的神變能將大山抱在懷裡順手拋出。

此處法義講述阿修羅因對天界生起嫉妒心而爭斗。

阿修羅住在須彌山的四層以下,天界三十三天住在須彌山的山頂之間。天界有如意樹,能賜予天人盡善盡美的受用財物。天界眾生相續中沒有嫉妒或嗔恨之心,不會隨意跟阿修羅作戰。然而,阿修羅能看見天界眾生的生活,他們知道如意樹的樹根長在非天的境域之中,而享用如意樹的果實卻是天界的天人,此時阿修羅生起熾盛的嫉妒心,在忍無可忍的嫉妒心驅使之下,阿修羅的將士們身著盔甲,手持兵刃,全副武裝,與天人爭斗而決一死戰。天人相續沒有嫉妒心和嗔恨心,不會隨意和阿修羅開戰。這時天人來到粗惡苑中一條河流旁,只有飲用此河水後,天人相續才能生起嗔恨和嫉妒之心。

因往昔的業力所感,這些天人身材偉岸魁梧,高度相當於筆直站立的七個人疊立的高度,相比之下阿修羅顯得又矮又小。而且天人除了斷頭之外,其余部位無論怎樣受傷,只要用天界的甘露塗敷一下就會立即康復,絕不會導致死亡。然而阿修羅卻與人一樣,擊中要害部位便會喪命,所以他們經常慘遭失敗。當天人在醉天象的鼻上系上寶劍輪,派遣出天象時,頃刻間可使數十萬的阿修羅死於非命,他們的屍體從須彌山上滾下來,落入游戲海中,整個海水被染成一片血紅。這些非天就是這樣始終以戰爭虛度光陰。

因此,我們要發自內心地觀想非天不離痛苦本性的情景。

上述法義大眾應如理實修,打坐中應反觀自相續而誠心思維:是否自己具足投生阿修羅道之因?如果相續具足此因,我將投生到阿修羅道,此時應生起發露忏悔之心;如果無法對治此等過患,應祈禱上師三寶加持令自己具足正知正念對治此嫉妒之心,應如是詳細思維而去觀察修。當觀察修到一定的時候,不再生起好壞賢劣等種種妄念,此時應盡力安住於心之本面上,此就稱之為修心(安住修)。實修應具足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修。

回覆 引用 TOP

[隱藏]
煩惱

廣超法師

各位居士, 今天我要跟大家談談關於煩惱。每個人都有煩惱, 但有些並不是煩惱, 人們也把它當成煩惱, 今天要談的就是:我們要清楚什麼是煩惱, 什麼不是煩惱;也要知道煩惱生起的原因和怎樣去處理我們的煩惱。

了解我們的煩惱

煩惱不是隨時都會生起來的。首先我們要了解, 佛教說因為我們過去有種種的無明煩惱, 所以來到這個世間做人、做各種的眾生。然而我們的這些煩惱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生起來的, 好像現在你就沒有嗔心了, 或者說你現在並沒有想到要搓麻將。煩惱會生起來是有原因的, 比方你覺得無聊時想要找些消遣, 而你的興趣是搓麻將, 那你就會找人搓麻將了。又比方你心中正想著一些事, 而被人中斷了你就起嗔心, 而若是在平時旁人干擾, 你卻無所謂, 可見煩惱是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因緣底下才會生起來。

煩惱不是別人給你的

佛說我們有煩惱, 是因為我們自己有某些不好的業習, 有些是我們從過去世到今天慢慢一直累積下來的, 當碰到境界的時候, 那些不好的業習就會反應出來, 這是煩惱生起的最主要原因, 而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緣, 幫忙使煩惱生起來。比方有人講了你一些壞話你就起煩惱、起嗔心, 他講壞話是一個外境、一個助緣, 而你聽了起嗔心是因為你自己有嗔心的煩惱, 是這個助緣把你嗔心的煩惱給引發出來, 所以煩惱是你的, 不是他人給你的。任何人起任何煩惱都不是別人給的, 是他自己有那種業習, 由外人或外境的助緣而引發出來。

當煩惱生起來時, 佛法說因為我們迷惑, 不知道它從那裡出來, 我們的心就隨著這煩惱的心對外境反應。當煩惱心一反應, 依佛法說, 我們又再制造新的不良業習、再造一些不好的因果, 將來就要受苦了;而這不良的業習也會再加強。所以煩惱所引發的因果就是將來要受苦, 還有加強不良的業習。那我們要怎樣去解決我們的煩惱呢?

不同的煩惱, 不同的處理方式

佛對不同的眾生說不同的法門以對治不同的煩惱。我們的煩惱太多了, 比方說你有抽煙的貪, 時間一到你就想買香煙來抽, 這是一種煩惱, 對於煙的味道、煙的感覺的一種執著;如果你喜歡喝咖啡, 每當口渴了需要喝水時你不喝水, 卻想到喝咖啡, 那你就得經常為要喝咖啡而去進行各種各樣的准備工作。喜歡喝咖啡是貪咖啡的煩惱, 喜歡抽煙是貪抽煙的煩惱, 這兩個是絕對不一樣的, 如果你將抽煙的貪戒除了, 喜歡喝咖啡的心還是繼續存在, 也就是說不同的煩惱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的。

貪和嗔——較易被知道的煩惱

我們無量劫來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 所以佛說煩惱無邊。那我們要從那裡下手, 來處理這無量無邊的煩惱呢?對一個初學佛法、修行的人, 他應該先處理比較重的、他看得到的煩惱。佛法說煩惱有貪、嗔、癡三種類。「癡」, 他是不知道的, 既然不知道, 也就不會想到要處理。「貪」和「嗔」是比較容易被知道的煩惱, 所以初學的人所面對的煩惱一般上就是指貪和嗔。

關於「貪」, 許多人往往在貪的煩惱被滿足後就不認為是煩惱了, 覺得無需去處理它。其實貪是很讓人苦惱的, 但一般人不會覺得, 比方說有人很貪睡, 一覺睡醒後感到很舒服、很快樂, 他就滿足了, 你跟他講這個是煩惱他也不以為意。父母親貪愛兒女、一對男女在談戀愛, 這些都是貪的煩惱, 但是他們樂在其中就不認為需要去處理, 你叫他處理他也不願意了, 人們內心一般上都接受和滿足於貪的煩惱。

「嗔」的煩惱就會讓人覺得很苦惱, 所以很多人所謂的煩惱, 主要就是指嗔。「嗔」的煩惱有很多種類, 我舉幾個例子:有時候人家說了幾句不合你心意的話, 你內心就起嗔心了。或者當有些人起了嗔心的煩惱, 針對你來發脾氣, 而你也跟著發脾氣了。因為這些嗔給你苦的感受, 你立刻就想不要、想丟掉, 所以嗔的煩惱最容易被發現。

「貪」的煩惱就比較不容易被一般人發現, 比方說你現在貪喝咖啡, 沒有咖啡你就盡量去找咖啡來喝, 喝完你就滿足, 就不去處理了, 也不會覺得那是一種煩惱。其實當你去滿足「貪」的時候也是苦惱, 但一般人滿足了就不以為意, 當然不會想去處理了。

但當「貪」的煩惱不能夠得到滿足時, 你就會真正感受到因為「貪」而引起的苦惱, 你就會到處去找人訴苦了。就像有些人做生意, 想發達;或像有些人想考試及格, 想得到多少分, 他就會很苦惱, 在那邊緊張;甚至有些人跟異性的朋友約會也會緊張, 那也是煩惱。這些煩惱主要是什麼引起的呢?就是「貪」。

「貪」引起的煩惱一般上是什麼呢?就是佛教所說的「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什麼是「求不得苦」跟「愛別離苦」呢?一個人因得不到所貪求的東西而感到煩惱, 越得不到他越煩惱, 這就叫「求不得苦」。另一個是「愛別離苦」, 就是他所貪愛的東西變壞了、丟失了或他親愛的人離開他、去世了, 他就覺得非常傷心。「貪」的煩惱會被人覺察到的主要原因, 多數是因為有「愛別離苦」跟「求不得苦」。如果他得到滿足, 他就不以為意了。

我們認識的煩惱有這幾種類。我們要知道, 貪有貪的處理方式, 嗔有嗔的處理方式。我們先談談「嗔」的處理方式。

回覆 引用 TOP

嗔的處理方式

佛法說我們的嗔有好多種, 有些人是對人起嗔心、有些人對事起嗔心, 就看他的嗔心有多重。比方說有人因為剛要出門天卻下起雨來而生氣了, 他是針對什麼呢?是對這個氣候起嗔心。為什麼呢?因為他心中所要求的東西被阻礙了, 那他就要找‘對象’, 找誰呢?找到“哦!原來天下雨”, 他就起煩惱了。所以我們的煩惱有所謂的煩惱的對象, 你是針對人?針對事?還是針對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例如佛教徒有執著佛法道理的煩惱, 當人家講了違反他所認識的佛法道理時, 他就起嗔心了。任何宗教徒都是這個樣子, 就是執著他所認識的道理而起煩惱。這一切, 我們要清楚它是怎麼來的?剛才我說過了, 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緣, 助使煩惱生起, 真正的煩惱是你內心有煩惱的業習, 這兩個配合了, 煩惱才生起來。煩惱生起來了, 我們說要克服這個煩惱, 那就看你要在什麼時候克服。你要在煩惱過後才克服?或正當在煩惱的時候克服?還是在煩惱沒生起時, 就設法去處理?這些在佛教裡有著不同的教導方式。先說煩惱(嗔心)生起之後, 該如何處理。

看清楚嗔心起來的後果

首先, 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如果我起嗔心, 這個煩惱的人是誰?其實就是我, 並不是對方。但是當我起嗔心的時候, 我非常不滿意, 我必然要想辦法讓對方不爽快, 那麼我就滿意了。嗔心往往會造成這個樣子。但這樣一來, 你就會又造新的因果了, 依佛法說, 你不但加強了你的嗔心, 你還跟對方結下了嗔心的因緣, 以後你們兩個又要來重演這段因緣。所以你要看清楚, 我的嗔心起來的後果, 它讓你現前的內心不自在, 將來也同樣不好、不自在。你要看清楚, 這一切的不自在, 是我自己造成的, 內心有嗔也是自己的, 並不是對方給我的。但我們卻一直說是對方。剛才我說過了, 內心裡有嗔心是你的, 並不是對方給你的。

觀察嗔心生起的因緣

那麼, 當嗔心的煩惱來了, 佛說你除了要知道它的後果是不好的, 應該要放棄。另外呢, 佛法說你要觀察這裡面有種種的因緣。什麼種種的因緣呢?剛才我說了, 你不會無緣無故起嗔心的, 好像你現在聽這個錄音帶(讀這篇文章), 你沒有無緣無故對這個錄音帶(這篇文章)起嗔心, 同樣的, 當對方會做一些行為來影響你, 使你起嗔心, 必然也有它的因緣、它的因果, 然後你的心與他——雙方的嗔的習氣相配合, 就變成你現前的身心活動。世間一切都是如此。以佛法說他在迷惑中, 你也在迷惑中, 大家迷惑在現前的境界, 這嗔心的因緣就這樣開始了。如果你要觀察, 你要看看, 哦!原來他跟我一樣, 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嗔心會生起來並不是他願意的。有誰願意那樣呢?沒有人願意的。“他是不知不覺就那樣做出來的”你要這樣去看。他有他嗔心的業習、有他的煩惱, 你也有你的煩惱, 大家攪成一堆, 並非誰在針對誰。你若這樣看清楚, 就會比較容易看開一點了。

看回自心

還有, 佛法說如果你起嗔心的時候, 你要想回自己, 有些人學佛是要解脫, 有些人是發心要度眾生, 若你是要度眾生, 你要想想“現在這個眾生這樣對待我, 那正是我修行的時候、我度他的時候嘛!為什麼我要跟他鬧在一起呢?”那樣看清楚之後, 你就會放下了。如果你想自己解脫, 那你要怎麼看呢?你要看清楚“哎呀!這不過是種種的外境, 現在又(在我的身心)反應了, 我的心不要再隨境轉了。”這樣你的心就不會對這個人起嗔心。

但是講歸講, 一般人就往往做不到。做不到有幾個原因:佛法說我們的心念生起時, 有一層層不同的層次, 一個接著一個的生起來。我們因為看不清楚自己的心念, 往往在煩惱生起後才知道。但就算如此, 你也應該去解決它, 否則煩惱就會慢慢增大, 自己也會很苦。

如果想要提前處理煩惱, 就必須修定。當你有一定的定力, 任何外境一動, 你的心不會馬上反應, 你就有機會先觀察, 而不是讓煩惱生起之後才來觀察。這是指如果你想提前處理煩惱。

如果你要更提前處理, 希望連煩惱都不要起來的話, 那這就不容易了, 因為你要放下很多、很多的事情, 專心的修才做得到, 在這裡我就不談這個, 我們談談一般人怎麼處理它。

改變愚癡的想法

煩惱有時候是因為我們愚癡的想法, 而這個就好處理了。關於這愚癡的想法, 我舉個例子, 比方說有些人怕鬼, 懷疑他家裡有鬼, 而他就在那邊憂愁了。這是因為他一種愚癡的想法(心念)引起的。佛教裡有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太婆, 有兩個女兒, 大女兒嫁給一個做面線的, 這個做面線的, 每天都要曬面線;二女兒嫁給一個農夫, 農夫就需要天下雨, 好讓農田裡有水。每當天下雨時, 這位老太婆都會很憂愁, 擔心大女婿的面線沒得曬了;當天沒下雨時, 她也憂愁, 擔心二女婿的農田裡沒有雨水, 所以不管天下不下雨她都很憂愁。這就是什麼呢?就是沒有智慧而引起的憂愁了。怎麼說呢?有一天, 她遇到一個出家人, 談起了這件事, 她說她很苦惱。出家人就跟她說:“為什麼你不顛倒過來想呢?天下雨時, 你應該想‘我很高興, 今天我二女婿的農田有雨水了。’有太陽的時候就想‘我大女婿的面線曬得很好了。’這樣你就不用煩惱了嘛!”老太婆因為出家人這樣說, 念頭轉了過來, 的確就看開了。就因為她愚癡的想法, 讓她兩頭都煩惱, 她看得開, 換另一種想法, 就兩頭都高興。

改變錯誤的見解

但以佛法來說, 這兩種想法都不對。為什麼呢?整個問題是她執著她的女兒、執著她的女婿。如果她兩個女兒都沒嫁出去的話, 天下不下雨都跟她毫無關系, 為什麼嫁了女兒會有這回事?這就是她心中有求, 她要求她的女兒、女婿過得好, 要求老大老二都一樣好, 兩邊她都想要, 這叫求不得苦, 並不是她的念頭轉過來(換另一種想法)的緣故。當然, 這個(第一種)想法造成她錯誤, 她就更煩惱了。

所以有很多煩惱是因為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造成的, 例如有些人, 當碰到考試時, 就很緊張了。他沒有去想“我緊張能夠解決問題嗎?”。其實根本沒解決到問題。你緊張了要去考試;不緊張也一樣要去考試, 要解決的是什麼呢?啊!你好好的掌握這段時間多讀一點書, 希望你讀的題目能夠在考題上出現, 這才是你真正應該做的事。如果你在那邊緊張, 那才是傻瓜一個。這是因為我們對東西有求, 怕它失去了, 一旦害怕失去, 你「求不得」的煩惱心來了, 你沒看清楚, 就會以為是考試帶給你煩惱。並不是, 是因為你求不得苦。剛才說, 因為你的見解改變, 你的煩惱就放下了。這要你有一定的智慧。所以一些比較有智慧的人, 在面對這一類的煩惱時, 他都能較輕松的處理了。

回覆 引用 TOP

要忏悔、呵責自己

另外, 當煩惱來了, 我們要做些什麼呢?根據佛法說, 如果煩惱來了, 而你又陷了進去, 過後你就要忏悔, 就是自己對自己呵責說“我以後不要再做了。”這樣子慢慢、慢慢的, 你就能夠約束自己的心以後不要再那樣。但在這樣做時, 一些佛教徒會生起另外一些煩惱, 覺得說“我學佛之前原本沒這麼多煩惱, 學了佛法之後更多事情,這樣也不可以, 那樣也不可以,更煩了”。很多人有這樣的概念:學了佛法, 越學越煩惱。還有一些人呢, 學靜坐, 還沒靜坐之前並不怎樣, 靜坐以後他覺得“我不靜坐還好, 靜坐了更煩惱。”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前面說過的:一般人都滿足於自己的煩惱, 凡是「貪」的煩惱我們平時都盡量去滿足, 但學了佛以後要你戒除「貪」的煩惱, 為了要戒除「貪」的煩惱, 佛法說很多東西你盡量不要做, 那你就很煩了, 是這樣的緣故。而如果是「嗔」的煩惱呢, 佛說你不要做, 你也很樂意不要做。因此我們要知道很多人說“學了佛之後更煩”是什麼原因?因為他「貪」的煩惱被佛法說不應該做了。關於這點, 我們該怎樣處理呢?

慢慢改, 慢慢放下

我們要知道, 凡夫不可能在聽了佛法後, 就能立刻放下煩惱。煩惱並不是一日一夜, 而是無量劫累積而來, 所以要改變我們的煩惱, 也需要慢慢改變, 一下子是做不來的。當我們學了佛法, 碰到一些事情是佛法說不該做的, 而我們的煩惱心認為(想)要做, 那你只好照做, 你不做的話會更苦, 你照做了, 知道自己現在改不了, 下次要改, 這樣慢慢、慢慢的改, 你就會比較自在一點, 不然的話, 你會覺得學了佛之後, 好像過的都不是人的生活了。別強逼自己要做聖人, 就算佛教說‘你要怎樣怎樣清淨’, 你也想‘我要怎樣怎樣清淨’, 否則你就苦了。原本沒有這種要求, 學了佛之後卻有這種要求, 就更苦了。因此我們在學習佛法時要了解到, 對於煩惱, 你若不是有很大的力量, 就只好一分一分慢慢的放下、慢慢的改。

再談嗔心的對治

我們回來談談嗔心的煩惱。在你還沒有起嗔心時, 應該要怎樣做呢?

修「慈心觀」

根據佛法說, 你可以修「慈心觀」, 就是所謂慈悲觀。在你靜坐, 心平靜下來的時候做一些觀想:觀想你跟眾生的關系, 觀想你要怎樣快樂、怎樣將你的快樂給予一切眾生。這個修法是以眾生當成發慈心的對象。在此我就這樣簡單的介紹。當你經常這樣薰習, 你看到一切眾生時都會希望他好, 這樣你的心就不會整天跟眾生斤斤計較, 你嗔心的煩惱就會很快的減輕了。這是在煩惱還沒有生起之前你就先修了, 是佛教所謂的對治法——對治嗔心的方法, 就是修慈心觀。

觀一切眾生與我們過去世都有緣

我們看看世間的父母親, 他們一生忙忙碌碌, 將一切都給予他的子女, 但是你叫他把一切給別人他卻不願意, 為什麼呢?因為他對他的子女有貪愛, 所以他願意施捨一切給他的子女。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來克服我們的煩惱, 也就是佛法所說的, 對眾生要有慈悲心, 看待眾生有如看待父母一樣的平等。大乘佛教就是這樣的教導著, 觀一切眾生就有如你的父母。其實這句話不一定對, 我們應該說, 觀一切眾生跟我們過去世都有緣, 有時候是父母, 有時候是子女;有時是師長, 有時是子弟, 都不一定。既然我們有這個緣, 就要盡量的結善緣。要觀想眾生是我們的父母當然可以, 但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真的是一個發菩提心的人, 就會做得到, 要不然是不容易的。佛法裡有這樣說, 觀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你的父母親, 不只如此, 他們也曾經做過你的子女, 也曾經對你有恩惠, 這樣你就容易看得開了。 那在夫妻和好朋友之間呢?

往好的方面想

當我們起煩惱的時候, 我們都有一種習慣, 就是把過去的一切恩怨, 通通搬出來。平時相處得很好的時候, 對方對待你的一些不良的行為, 你都可以接受, 不過, 當你的嗔心生起來時, 你就通通搬出來, 清算老帳!以佛法說, 這是一種在煩惱上加上煩惱的作法。其實, 佛法說, 我們應該顛倒來想,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位老太婆一樣, 以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問題:當兩個人在吵架時, 你應該想想當初兩個人要好的時候“我曾經對他怎樣好, 他也曾經對我怎樣好”他現在這樣子對你“是因為有這樣的境界、因緣, 讓他起了這樣的嗔心煩惱, 那我應該想好的一面。”當你往好的方面想, 你就會越想心靈越放得開。

但人往往不這麼想, 他想“哇!我對你這樣好, 你竟然對我這樣子”。其實, 當初他對你也很好的嘛!對不對?可能有人會說, 這樣不是很阿Q嗎?他現在在罵你, 你卻想他過去對你好。那你應該這樣想“煩惱是我的, 阿Q不阿Q也是我的, 只要我快樂, 我才是真正得到利益的人。”當你這樣想, 你覺得內心放下了、覺得舒服、快樂, 那為什麼不這樣想呢?人家說你阿Q由他說嘛!為什麼?因為如果你不做阿Q的話, 你會越想越嗔, 越嗔越想, 就越煩, 那何必要管別人認為阿Q不阿Q呢?重要的是自己要得到快樂的利益。所以當我們生起煩惱, 對一些人起嗔心的時候, 千萬記得不要去清算他以前對你不好的行為, 因為這只有使你更苦惱而已。

如果你想他曾經對你好, 那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夫妻。夫妻會經常吵架, 吵過又好、又很恩愛了。一旦吵得很凶而不能克制, 就將過去吵架的事故一一重搬出來, 結果就會越想越苦惱了。所以為了對治這個煩惱, 我們要盡量想對方對我好的哪方面。

不要對外境反應

另外, 佛法說:當一個人的煩惱加於你的時候, 如果你很清楚, 你不要反應, 那麼你就是一個真正得益的人。曾經有一次, 一個外道來到佛的面前, 罵佛, 罵了一大堆話。佛呢?靜靜坐在那兒沒反應。那個人罵完之後, 佛問他:“如果有人送一份禮物給你, 你不要拿, 那這份禮物是誰的?”外道說:“當然是那個主人的!”佛又問:“如果有人向天空吐口水, 老天爺沒有接受, 那口水是在誰那邊?”——就是掉回那人臉上。意思是說, 你的煩惱要加於我, 如果我不接受, 那麼一切因果、一切煩惱還是回歸予你, 這是很明顯的。如果你面對著一個在發脾氣的人, 任他怎樣講你、罵你, 你都靜靜的, 不作反應, 你會發現他的煩惱越來越重, 因為你不接受, 通通歸還他, 而你就會比較自在了。因此我們要看清楚, 當別人要將他的煩惱丟給你的時候, 你不要接受, 你要想“我通通還給你”, 你靜靜不動的話, 其結果一定是歸還給他, 必然如此。這些是關於嗔心煩惱的例子。

嗔心的種類

大多數人認為他很煩惱, 都是因為嗔心的煩惱。我們嗔心的煩惱有很多種, 以上是我以一般人而言的講法。如果以佛法來說, 我們這個嗔心的煩惱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種就是所謂的「忿」, 即憤怒。當你的境界現前時, 你的心不能接受那個境界, 跟著就起嗔心, 這就叫忿。比方說人家罵你, 你就立刻起嗔心。

另外一種嗔心, 佛法把它叫作「恨」。是指那個境界已經過去了, 但嗔心還在。比方人家罵你, 事情過去了你卻一直在回想, 越想就越氣, 而且念念不忘, 這就叫恨。

忿就是現前的嗔心, 一般而言是指一個人不夠冷靜、比較情緒化、容易波動;恨呢, 旁人就不知道了, 怎麼說不知道呢?因為他收在心裡, 沒反應出來, 沒反應出來不等於說他沒有嗔, 他還在嗔。忿, 很多人在生氣過後就算了, 他的煩惱是屬於輕一點的;而恨, 有些人會恨很久、很久的, 這個就更麻煩、更苦惱了。所以, 一般上「恨」的煩惱比「忿」的煩惱還要嚴重, 因為恨是過後還繼續執著不放。有些人有忿, 過後他就不記仇了, 我們說這種人比較豪爽。有些人呢, 會把仇記在心裡面很久很久, 一直不忘, 他記得多久, 就會為這件事苦惱多久。有些人有忿沒有恨、有些人有忿也有恨、有些人沒有忿, 但他有恨。怎麼說沒有忿有恨呢?原因是他因為種種的因素而不敢生氣, 只有收在心裡, 恨在心裡, 你不認為他生氣, 其實他在恨。

回覆 引用 TOP

還有一種的嗔心叫作「惱」, 就是指一個人碰到不如意的事情, 身心很不自在, 甚至於心跳加速、血液在體內翻滾, 不但身體裡面這樣反應, 他連外表行為也反應出來, 去破壞東西, 這都是惱的一些行為, 例如有些人生氣時會敲桌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或一些人, 走路的時候踢到石頭, 他一生氣, 就再踢多一腳, 這是什麼呢?這是惱。惱不一定是對別人或對事, 他可以對自己, “唉呀!為什麼我這麼笨呢?”“為什麼我這樣子呢?”對自己很苦惱, 都有的。「忿」、「恨」、「惱」在佛法裡都是嗔心的一種。還有一類的嗔心, 佛法裡把它叫作「害」。

害就是要去侵損別人, 使人家受苦惱、受害, 它就得到滿足。這是更嚴重的嗔心。害心有不同的強度:有些害心非常強烈的人會動不動就去傷害別人, 只要一點不滿意, 就會把對方置於死地, 這是害心特別強的人。有些人沒有這樣的心, 他就不敢去害人。一般人在家裡打蚊子、打蟑螂, 因為牠們對你有一點不利, 你起了嗔心, 就把牠打死, 這些都是害的心。一個人如果有害的心, 他的嗔心是很嚴重的。

以上這些嗔心的生起, 都是因為你遇到的境界不如意。另外一種嗔心不是因為遇到不如意的境界, 而是你的心去分別所引起的, 就是「妒忌」。妒忌什麼呢?因為別人表現得比你好, 你不能接受人家比你好, 就生起嗔心。或者因為別人得到一些東西, 你沒有, 你就起嗔心, 這就是妒忌。這個妒忌的心, 以佛教來說, 女人會比較嚴重。這些嗔、妒忌的心, 在業力上造成的果報, 佛法說將來就很容易墮入畜生、阿修羅, 而做畜生的時候, 都是一些有毒的畜生, 就是整天斗爭, 要毒 死對方——比如蛇、蠍子等毒性很強的那種眾生。當然, 當一個人還沒有相信佛教的因果輪回, 他就不能相信這一點。這樣算貪嗎?

我們嗔心的煩惱, 剛才我說過了, 大多數人都能夠知道的, 所以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要克服。但是貪就不一樣了, 根據佛法說, 我們貪的煩惱也要去克服, 但你若叫一個人去克服他貪的煩惱時, 往往他會更苦惱。你叫他克服嗔, 他很樂意, 叫他克服貪他就會說“哇!為什麼我這樣也不可以, 那樣也不可以。”那是因為他的貪告訴他應該可以的, 為什麼你說不可以。當一個人學了佛法, 跟他講不要貪, 他就會起一些煩惱了。“好啦!那我現在住的這間房子, 三房式我換四房式, 師父呀!這樣是不是貪?”

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問清楚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 就有在這世間所需要用到, 賴以生存的東西。比方出家人最簡單、最少的需要, 佛法把它叫作四事供養, 就是接受人家供養的食物、供養的衣、供養的藥(病的時候需要用藥), 還有接受人家供養睡覺所需要用到的(包括房子等都是睡覺要用到的)。這些我們生存上所需要的東西, 你去得到, 以佛法說這不是貪, 這是因為你的業力因果, 你必須要那樣來維持你的生命。比方你現在住的是三房式, 你想換一間四房式的, 這是不是貪呢?那不一定, 有些是貪, 有些不是。如果你的生活環境裡的確有那種需要而你去做, 那就不是貪了;如果你根本沒需要, 卻因為別人有, 你也想要有, 這就是貪了。如果你以三房式換四房式的房子, 是為了讓你做一些事情, 讓你得到一些利益, 而這個利益是你個人的追求、個人要的, 那麼你就是貪了;如果你是為大家做的, 那就不是你個人的貪了。這些, 我們都要弄清楚。

另外, 一些人說“我要求加薪, 那是不是貪?”那也不一定。你要看你的工作性質應該得到多少酬勞, 而你認為你所負責的工作也值得那些酬勞, 那就不是貪了。比方說你的工作, 老板給你一千元薪水, 但是你認為這個工作應該是千五元的, 這不叫貪。如果這工作是千五元工資的, 而你要求更多, 那就是貪了。又比方我們讀書, 讀了小學要讀中學, 讀了中學要讀大學, 這是不是貪?我們要生存, 就要有生存的能力, 在現在的社會生存要講文憑、講能力, 你去充實你的能力是要賴以生存, 並非為追求名, 所以這個也不叫作貪。有些人讀大學純粹是為了名, 因為“我這個家族裡都是讀大學的, 所以我一定要讀大學。”這就是貪「名」。一般上, 很多人都沒弄清楚這個貪, 所以我要強調說:在你的生活中、你所處的環境需要你那樣做的, 你去完成, 這些都不是貪。

“那麼如果我想發財, 是不是貪呢?”如果你是做生意, 想賺錢, 你依正當的途徑去做, 生意做成了, 賺到了錢, 那是你的福報、你過去修來的因果, 你就可以得到那些錢, 這不叫作貪, 你甚至可以賺一百、一千萬。一個人一年可能只賺兩千元, 而你一年賺一百萬都跟他沒有關系, 那是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緣, 各自得到所應得的財富。但如果你一直追求財富, 想要得更多, 那就是貪了, 或者你得到這些財富後念念不忘, 不願意放棄、不願意布施, 執著要越收越多, 那也是貪。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你有能力, 你得到了, 這不是貪。比方我現在身上穿的衣服, 我在新加坡, 穿的是這樣的衣服;在窮的國家, 破破爛爛的他們都得穿。我穿得比他們好並不等於我貪, 但如果我一直講究要穿怎樣好的衣服, 我就是對衣服有貪了。如果我當作說:哎呀, 反正我沒穿衣服是不行的, 出門就要穿衣服, 我就穿嘛, 是嗎?!這樣就不叫作貪。但是當貪真的來了, 你真的去貪了, 那要怎麼辦?

貪的不同處理方式

了解不同的需要

一般上當貪真的來了是不好處理的。為什麼?我說過了, 人們不會想要處理。當你貪愛某某人, 你會一直想去追求他;你貪愛你的子女, 你會整天想念他, 為他忙, 你不想呢, 反而更苦惱, 想了之後你就快樂, 那叫你把這個快樂丟掉, 你就會覺得苦了。所以在修行時, 我們要分幾個層次, 不要混在一起。一些人學習佛法, 只想過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果報、不要受苦、繼續做人, 對於這些人, 我們沒有必要叫他把他所愛的、所喜歡的東西都捨棄, 我們可以跟他說:你應該用正當的方式去取得這些東西, 這樣你會過得更快樂、更好。對於一個想要解脫生死的人, 那絕對要跟他說, 貪的東西通通要丟掉, 不然的話是不能解脫的。

在佛教裡, 佛對不同的眾生說不同的法。所以不要把那些對要解脫生死的人所說的佛法, 運用在不想解脫生死的人身上, 因為佛法好像藥, 有什麼病就吃什麼藥。如果一個人想要享受天人的福報, 那我們不應該反對他的貪, 只要跟他說應該以合法的方式來生活, 避免將來得到苦的果報, 而他的福報也會越修越大, 為什麼不可以呢?那是可以的。

當你聽完佛法, 你要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自己要走那一條道路, 就要決定該處理那一類的煩惱。你要走的道路跟別人不同, 所處理的方法就跟別人不一樣, 所以大家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希望在這世間過著更好的生活, 覺得沒法今生解脫, 那你不妨去追求你想追求的一切東西;你所貪愛的東西, 你也不妨去滿足。只要你采取正當的生活方式, 你的因果會越來越好, 然後慢慢的、有因緣的時候, 你就會朝向修行解脫了。如果你現在沒有心的力量, 而你逼自己跟著那些要解脫的人以同樣的方式去生活, 你會越來越苦的。為什麼呢?人最苦的事就是要改造自己, 人常常想要改造別人, 改造不了不要緊, 但要改造自己是最難的一件事情, 所以會感到無奈。別強逼自己做不了還要去做, 那是很苦、很苦的。因此,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 要知道自己是處在那一種階段, 需要那一種修法。我說過了——嗔, 大多數人都不想要, 都想學習一些方法來對治這些嗔心, 而貪就不同人不同說法了。

以正當的生活方式滿足貪的煩惱

如果你想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想今生過一個好的生活, 那你就不要把一些出家人的修法加在自己身上, 你應該按著佛陀說的十善業道, 就是在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底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佛說這並沒有錯。因為, 反正你要繼續留在這個世間, 你就在這世間過得更快樂, 這才是佛法真正的目的。如果學了佛法後你過得更苦, 那就錯了。但是何謂更快樂呢?佛法把快樂叫作初善、中善、後善。何謂初善、中善、後善?在你追求快樂, 為了滿足你貪的煩惱的過程裡, 你必須當時是快樂的、過後是快樂的、將來也是快樂的, 這就叫初善、中善、後善。就是說你所貪求的東西, 你不要去損害別人, 以佛法認為合法的方式去得到, 這佛法並不反對。所以對於那些想要滿足自己貪欲的人, 每天、每個星期到處去吃喝玩樂, 只要沒有損害別人, 跟大家一起快樂, 這也沒有錯, 甚至於唱歌、跳舞也是沒有錯的。




回覆 引用 TOP

但, 如果一個人想要解脫生死, 那這個貪就很重要了。為什麼呢?因為嗔會使一個人要離開、遠離這個世間, 貪才會使人不想遠離這個世間。所以對一個要解脫生死的人來說, 貪 的煩惱是更難處理的, 嗔對他而言還是容易處理的。

要解脫生死的人所面對的貪

那麼, 一個要解脫生死的人, 他面對的貪有那一些呢?根據佛法說, 貪可以分為兩大種類:1、以‘我’來說, 可以分為「我執」和「我所執」, 執著這個世間有一個‘我’, 對‘我’的貪愛;執著這個世間有我來說, 就有所謂的「我的貪愛」和「境界的貪愛」。我先解釋什麼是「我執」和「我所執」:首先我們執著我要存在著、我存在這個世間、希望我繼續存在, 這就是對‘我’的貪愛, 跟著我們希望我過得更快樂、希望我得到快樂的感受, 這是對感受的貪愛。我們對於這個‘我’的執著, 佛法說這叫作「我執」。根據佛法說本來就沒有一個‘我’在裡面, 是我們執著, 以為有一個‘我’, 然後為他起種種煩惱。那麼「我所執」呢, 是你執著了‘我’之後, 更進一步執著‘我擁有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我的’, 比如說你擁有這個外貌、擁有你的身體、擁有你的家庭、名譽, 認為這些是你所擁有的東西, 這就叫「我所執」。一個人想要解脫生死, 他的「我執」和「我所執」都需要去除掉。如果只想在世間過得更好, 那麼他的這個「我執」和「我所執」是不需要去處理的。

以另一個角度(境界跟我的關系)來說, 貪又分為「我的貪愛」和「境界的貪愛」。我的貪愛就是‘希望我繼續存在’;境界的貪愛就是‘希望我所處的境界依然存在-’。因為我們有這些貪愛, 死的時候就執著這個我要繼續存在, 不希望我不見掉;就同時也不希望我消失於這個境界, 可以繼續留在這個境界裡, 所以死的時候就留在當時的境界裡, 跟著就隨境界轉、轉、轉, 轉到下一世去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生死輪回, 也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貪愛。

五欲的貪

我們貪的煩惱有那一些呢?

以佛法簡單的說, 從我們生存的場所, 就是所謂的三界, 我們現在生活在欲界裡, 就有所謂五欲的貪, 我們這個「我執」、「我所執」就是在五欲上發展的。如果你生在色界, 無色界裡, 就有另外的貪。我們就談談五欲的貪好了。

五欲的貪是財、色、名、食、睡, 就是指我們貪求錢財、貪求異性的色—— 就是色欲、還有貪求名譽、貪吃、貪睡。

(一)對錢財的貪:我們若為了取得錢財而謀財害命, 就像剛才我所說的, 是不應該的。如果你貪錢財, 你盡量去賺錢(通過正當途徑), 以佛法說那是可以的。但這對於要解脫的人, 就不可以了。如果一個人既要修行、又想在這個世間繼續享受快樂, 這些人怎麼辦?這些人可以一面追求錢財, 一面將所得的錢財好好的利用。

在佛法裡, 佛說要怎樣使用你的錢財呢?佛說要分成幾個部份:第一部份你要留給家裡用, 這是生活所需的費用。第二部份你要儲蓄起來以備發生一些意外, 你沒辦法得到生活的費用, 有了這個儲蓄, 你就不用擔心了。關於這個儲蓄的方式, 你可以買保險, 買保險就是屬於這一類了, 或者儲蓄在銀行。第三部份呢, 佛說你應該拿來布施。為什麼要拿來布施呢?因為如果你希望今生過得好, 將來也同樣好或更好呢, 你就要去布施, 做一些善的業, 那這個布施就會使你將來得到更多的善報, 此外, 布施也會慢慢減輕你對錢財的貪欲, 所以你要拿一部份來布施。最後一部份, 佛說你應該留下來, 用來發展你的事業。這是我們應該把所得到的錢財分成的四個部份。我再重講一遍:第一部份就是應付生活上所需要的開銷;第二部份就是要儲蓄起來, 以防萬一;第三部份拿來布施, 修一點福德;第四部份呢, 你可以拿來發展你的事業、拿來投資。這是佛親口所說的四種分法。任何一個在家人, 他有了錢財, 如果這樣運用, 就是在善用他的錢財了。

如果你得到了錢財拼命累積, 越累積越想得到更多, 又不願意布施, 那麼你就一直增強你的貪, 貪無止境, 你就得天天為錢財忙。所以有些人一生忙忙碌碌的, 賺了錢他自己沒辦法用, 是誰用呢?他的子女在用, 不是他自己用, 那又何苦呢?對於錢財, 我們要這樣來看待。

(二)對於色欲:財、色、名、食、睡裡這個色的貪。我們生存在欲界裡。所有欲界眾生都有男女之間的貪愛, 不同的人貪愛的輕重不一樣。對於這個男女間的貪愛, 如果你不想今生解脫, 那你也可以去談戀愛、結婚、成家立業, 做一個居士來修道。不要因為聽了佛法之後就開始苦惱, “師父啊, 我談戀愛, 怎麼辦?”也可以的, 並非不可以。如果你想要解脫生死, 那談戀愛就不對了, 這也是一個煩惱。貪的煩惱, 我說過, 我們一滿足它我們就快樂了, 那我們生存在人世間就為了活得更幸福、更快樂, 既然你不想解脫, 你就不妨追求這快樂、擁有這快樂, 沒有錯的。如果你想要解脫, 就要放棄這個, 為什麼?因為佛說, 妻子跟家庭就有如枷鎖跟牢獄一樣把你綁著, 使你不想出離這個世間。如果你本來沒想要出離這個世間, 那你就不妨結婚、成家立業。

但, 色欲並沒那麼簡單。例如有些人因為過去世的因緣, 有了妻子後, 他還會有外遇——這是那個人跟他過去世有緣, 今生看到了, 他就貪、就執著在裡面了。這個呢, 佛法就強制了, 把它列入在五戒裡, 佛法說你不可以有夫妻以外的YIN欲了。為什麼呢?因為佛說這就叫「自通之法」, 就是說你若不希望你的妻子、子女被別人侵犯, 你就不應該破壞別人的婚姻或跟人家的妻子、兒女搞YIN欲而不成婚。這是你自己應該做的, 所以五戒裡就強制你一定要這樣做了, 錢財方面也一樣, 你不能去偷, 你可以用合法的方式去得到。在我們的法律裡面就規定一夫一妻, 有些地方可以一夫多妻, 這是人為的, 既然是一夫一妻的話, 那你就只好一夫一妻了, 但有人因為有外遇, 他沒辦法。以佛教說, 你一定要強制自己切斷, 這一類的貪, 佛說不允許。剛才我說佛允許你滿足YIN欲的貪, 是夫妻之間, 但不允許有夫妻以外。

(三)名:人會執著這個名, 我們所謂的面子其實也是屬於名, 甚至一個人的外表形象也是因為這個名, 喜歡人家贊歎他、欣賞他、看得起他, 希望在這個世間, 人家知道他的存在, 這些都是因為對於名的執著。不過這個名是人類才有, 在動物界裡沒有名這件事, 其他眾生也沒有, 只有人類才貪著名。對這個名, 佛是怎麼說的呢?佛說是不需要的, 說我們不應該去追求這個名。為什麼?對你沒有用處, 是因為你思想上認為你比人家強一點, 你就執著在裡面了。佛說眾生是平等的, 你卻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方一些做母親的, 兒女讀大學她就覺得臉上有光, 兒女不能讀大學她就覺得很丟臉, 她沒有想想那是兒女而不是她在讀大學。我經常這樣嘲笑的形容:有些人養了一些名狗, 當他的狗獲得一些比賽的冠軍時, 他也把自己當作狗來, 他也第一名了, 這些都是執著名相的煩惱。

關於這個執著名的煩惱, 我們要弄清楚, 比方我是讀電腦, 而你是學裁縫的, 那你就做你裁縫的工作, 我做我電腦的工作, 假如我執著的話, 我就說我做電腦比你做裁縫殊勝, 這是名的煩惱。而這做裁縫可能就不那樣想了, 他會說“哎呀, 你做電腦的要為別人打工;我做裁縫, 開了一間裁縫店——我做老板。”他就有另外的看法了。所以你執著這個名是你自己一廂情願、你認為的, 別人不一定那樣看法, 你在那邊執著, 就自己沾沾自喜——貪名的人往往不知道是這樣子。甚至有些人執著名, 他說“你知道嗎?我姓李咧!”因為李光耀姓李, 所以他跟你說他也姓李, 那是他執著名, 傲慢。執著名是什麼煩惱呢?就是佛法說的「我慢」和「驕」。

回覆 引用 TOP

[隱藏]
(四)至於吃(食):佛法說你所吃的只要足夠滋養這個身體, 就對了。根據佛法, 我們的身體需要吃, 被形容為是一種病態。當你進食時, 你應該當成‘我在養病’, 就是照顧這個身體。既然它需要被照顧, 就是它給你麻煩, 有病嘛!所以佛說當你要吃的時候, 你要當成是治療這個身體、養這個身體。如果是一個修行的人, 他吃的時候要想“我為了修行, 所以吃這頓飯”。但很多人不是, 他吃是在滿足什麼呢?滿足嘴巴的感受, 就是舌頭上的感受。舌頭把他拉著走, 拉到這裡那裡去吃, 這就是他迷失在舌頭的感覺上, 就是貪吃。很多人不明白到底怎樣叫貪吃?怎樣叫不貪吃?剛才我說過了, 只要你有得吃, 你吃呢, 這不叫貪吃。如果你沒得吃而你一直去追求, 那就叫貪吃。比方我現在想辦法去買雪糕來吃, 這是我貪吃雪糕了, 但是如果雪糕在我面前我吃呢!我沒去追求, 只是有得吃就吃, 這樣就不是貪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有這個感覺器官, 在吃這些東西時我的感覺是樂受, 那我就享用這個樂受嘛!如果我一直去追求, 就是我貪了——貪這個樂受。所以我們要清楚這個吃, 如果你是有得吃就吃, 那是無妨的, 但如果你整天去追求, 這就是貪吃了。

(五)睡覺:每個人都需要睡覺, 但是你去追求各種方式的睡覺(包括各種設備)好讓你睡得更舒服, 那就是你對睡有貪著了。一個修行的人, 如果他什麼事情都不做, 天天在修行, 佛說這個人一天睡四小時就夠了。至於一般人, 如果工作忙碌, 他必須睡七到八小時, 不然他很容易疲累。所以睡覺需要花多少時間才不叫貪呢?因人而異。如果一個人睡醒了, 不願意起來、賴床, 這也是一種貪。只是, 睡覺跟吃的貪一般上不會影響到很多人, 也不會傷害別人, 所以一般人不會注意這個問題。

我們的煩惱很多、很多, 一時也講不完, 我只是大略的介紹這一些。我在這裡講的煩惱是針對一般人來說的, 一般人都希望在這世間過得更好, 不是針對修行的人來說, 因為要修行的人不是以這樣的態度來處理煩惱的。

煩惱是煩惱, 苦是苦

每個人都有煩惱, 這些煩惱我們要弄清楚, 別不是煩惱的也當作是煩惱, 這個怎麼說呢?比方現在我在考試, 那我就必須多用功、看多一點書, 而一些人看到書就煩了, 在那邊苦惱, 他是因為考試煩惱呢?還是因為煩惱而煩惱?當你碰到一些因緣你必須要做的, 你沒辦法, 必須去做, 佛法上說就是你身心不自在, 身心不自在就是所謂的苦。苦並不是煩惱, 煩惱一定是苦。這句話我要解釋一下, 比方說我現在牙痛, 牙痛並不是煩惱, 牙痛是一種苦, 但當你牙痛的時候, 你整天愁眉苦臉、很苦惱, 那是因為牙痛的過程中你起煩惱。本來牙痛已經苦了, 你再加上煩惱就苦上加苦了。或者說我必須完成一件事, 正在忙碌著, 不明白的人會說:“哎呀!廣超法師啊, 你為什麼這樣煩惱要做這個。”這個人就不懂什麼是煩惱了。做事、解決一件事不叫煩惱, 那是你要去處理、完成一些事情, 只有當你去執著、貪著時, 那才叫作煩惱。“那當我沒去執著、貪著(某件事), 我必須去做, 我(還是)很煩惱。”這樣問的人就分不清楚了。當一件事情發生在你身上, 你必須去做而你不願意, 那個時候你是在起嗔心的煩惱。這起嗔的煩惱你應該克服, 而那件事你依然要去做。

如果真的要講起來, 我們就從早上到晚上來看:我早上起來要刷牙“哎呀!為什麼我每天起來要刷牙?很煩惱。”時間到了要吃“我為什麼每天要吃?很煩惱。”“為什麼要洗澡, 很煩惱。”如果這些對你而言都是煩惱, 那麼你就沒辦法過生活了。在這世間生活, 你有這個身心就有這個(身心活動所帶來的)苦, 而你必須去進行、去完成(這些活動), 在進行、完成的過程當中你再起一些煩惱的心, 這些才是煩惱——在佛法上有這樣的區別。一個人如果去修行了以後, 他了解這世間是苦, 他也感受到很苦, 不想要了, 然而那苦依然會現前, 如果他分不清苦與煩惱, 他會很煩, 說:「哎呀!我學了佛更煩惱, 為什麼?哎呀!一切很苦、很煩惱。」那就錯誤了。煩惱是煩惱, 苦是苦, 這一點大家要弄清楚。所以當你學了佛法, 了解這世間是不自在的、是苦的時候, 你要看清楚, 不要再加上煩惱心——自尋煩惱。

要真正了解我們的煩惱呢, 你們要去上一項佛學的課, 去認識這個煩惱心的生起。我們的心是這樣子:它先生起一些知覺的心, 然後再生起種種分別的心, 分別了以後就加上種種的煩惱。我們如果要修行的話, 就要去認識這個分別的心, 然後再進一步去認識這知覺的心, 認識了這些, 我們就可以站在煩惱的前頭來處理它。如果你做不到, 你只好在煩惱生起了以後才來處理, 那你就要有一個認識:這一切的煩惱都是無常的、暫時的, 不要去執著它。你越執著呢, 就越放不下。

當煩惱生起來以後, 我們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進一步的改善, 只要你每次有改善, 那就對了。不要期望一次過解決問題。如果一個人一聽完佛法就完全放下他的煩惱, 那這個人就是聖人, 不是凡夫了, 一般人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 要去認識各種各樣的煩惱, 了解它, 然後慢慢、慢慢的克服。如果不能克服, 可以用一些方法, 比如念佛, 念經或者念咒, 念了一段時候, 雜亂的心安定下來了, 我們就會把煩惱看清楚, 也比較有能力來處理那些煩惱。所以對初學佛的人, 他可以先從念佛, 念經或念咒開始。對一般人是這樣子。

煩惱是因緣所生法

根據佛法說, 煩惱本身是空的、沒有真實性的, 隨著某種因緣生起來, 我們不要因為一時的煩惱, 就把它當作永遠的。所以當一個人生起了某一些煩惱, 做了一些行為, 不要因為這樣就看扁他;也不要因為他現在很好就覺得他非常好, 為什麼?他以後也會有煩惱出來的。我們過去無量劫有很多善的、惡的業習, 有著不同的煩惱, 今生有今生的因緣、今生的煩惱會表現出來, 不要因為這個人很煩惱而看輕他, 他是因為今生的某一些因緣而那樣煩惱。你今生的煩惱比他少, 是因為你今生有一些好的因緣, 可能下一生你就比他煩惱了。所以呢, 不要看輕那些煩惱的人。

我們要了解一切都是因果, 煩惱在你身邊發生, 就是你本身有一部份的責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因為你和他過去有種種的因緣, 造成他的煩惱轉到你這邊來發生了。我們要永遠記得一句話:“煩惱是我自己的”——對方不過是助緣, 幫忙你的煩惱出來而已, 所以要怪就怪自己的煩惱, 不應該怪對方。

有關煩惱就講到這裡

回覆 引用 TOP



伸延閱讀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
 提示:支持鍵盤翻頁 ←左 右→ 發新話題發佈投票
請先登入
小貼士:
依家可以用“@”tag會員啦!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Uwants.com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 2003- Uwants.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